臺式濁度測定儀的操作誤差可能導致測量值偏差超過 5%,甚至達到 10% 以上,嚴重影響數據可靠性。以下從操作全流程梳理常見錯誤及危害,為規范使用提供參考。 
一、開機與預熱階段的操作疏漏 最常見的錯誤是忽視電源接地,直接接通 220V 電源 —— 未接地的儀器易受電磁干擾,導致讀數波動幅度增加 3 倍以上。部分操作者在儀器自檢未完成時(屏幕未顯示 “就緒”)就開始操作,此時光學系統尚未穩定,測量偏差可達 ±3NTU。預熱時間不足也是典型問題,僅等待 1-2 分鐘就急于測量,而儀器光學元件未達到熱平衡,會使低濁度樣品(<10NTU)的測量誤差增大 20%。此外,未開啟恒溫裝置或恒溫溫度設置偏離 25℃±1℃,會因溫度變化改變水體光散射特性,每偏離 3℃可能引入 1% 的誤差。 二、樣品處理與裝樣的不規范操作 錯誤地省略樣品過濾步驟,將含大顆粒雜質的水樣直接測量,會導致比色皿光學面劃傷,長期使用可能使儀器基線漂移 0.5NTU 以上。裝樣時手持比色皿光學面(而非磨砂面),指紋或污漬會吸收散射光,使測量值偏低 4%-6%。裝樣量超過刻線或不足,前者易導致液體溢出污染測量室,后者因光程變化使低濁度樣品讀數偏低 10%。氣泡處理不當同樣常見,直接忽略氣泡或用力搖晃比色皿試圖排泡,前者會因氣泡散射使讀數虛高,后者可能產生更多微小氣泡,干擾更嚴重。 三、校準環節的錯誤操作 使用單一濃度點校準代替三點校準,尤其是僅用 0NTU 超純水調零后就直接測量,會導致高濁度樣品(>50NTU)的偏差超過 8%。校準用標準液未與儀器同溫處理,從冰箱取出后直接使用,溫度差異>5℃時,標準液的光散射特性改變,使校準曲線斜率偏差 15%。更換比色皿后未重新校準是隱蔽錯誤,不同比色皿的透光率差異可達 2%,忽視校準會導致批次測量誤差累積。此外,校準后未用中間濃度標準液驗證,可能放過校準失敗的情況,如 50NTU 標準液測量值偏差超過 ±2NTU 卻未察覺。 四、測量過程中的操作失當 將比色皿放入測量室時未對齊定位槽,導致每次放置角度偏差>5°,光程不一致會使平行樣測量相對偏差超過 5%。測量高濁度樣品(>100NTU)時直接測量而非稀釋,儀器超出線性范圍后,讀數可能比實際值偏低 20%-30%。部分操作者為節省時間,每批次樣品測量前不核查零點漂移,當零點漂移超過 0.2NTU 時,會使整個批次數據失真。連續測量時未等待讀數穩定就記錄數據,尤其對于高濁度樣品,可能捕捉到未穩定的瞬時值,與真實值偏差可達 ±2NTU。 五、清潔與維護的錯誤做法 測量結束后僅簡單沖洗比色皿或未晾干就存放,殘留的礦物質會在光學面形成結晶,長期積累使比色皿透光率下降 10%。用普通紙巾或抹布擦拭測量室光學窗口,可能劃傷表面或留下纖維,導致儀器基線升高 0.3NTU 以上。長期不用時未妥善保存標準濁度液,將其暴露在自然光下或室溫存放,會使標準液濁度值每月變化 5%,下次校準會引入系統性偏差。頻繁開關儀器也是隱性錯誤,每次開機的熱沖擊會加速光學元件老化,降低儀器穩定性。 規避這些操作錯誤需建立標準化操作手冊,對關鍵步驟進行培訓與考核。通過規范操作,可將測量誤差控制在 ±2% 以內,確保臺式濁度測定儀在水質監測中發揮可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