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COD測定儀操作涉及強酸、高溫及化學試劑,需通過系統性防護措施規避安全風險,保障操作人員安全與儀器運行穩定。防護要求需覆蓋個人防護、操作規范、試劑管理及應急處理等全流程,形成閉環防護體系。 一、個人防護裝備 操作人員需穿戴耐酸堿實驗服,袖口及領口需收緊,防止試劑濺落接觸皮膚;佩戴防化學飛濺護目鏡,鏡片需覆蓋眉骨至顴骨區域,避免消解過程中液體噴濺損傷眼部。手部防護需使用耐酸堿手套(如丁腈材質),手套需無破損且貼合手部,操作前需檢查手套完整性,每 2 小時更換一次或污染后立即更換。若操作涉及高濃度消解試劑(如重鉻酸鉀溶液),需額外佩戴防毒口罩,防止揮發性氣體吸入呼吸道;長發操作人員需將頭發盤起并佩戴帽子,避免頭發接觸試劑或儀器加熱部件。 二、儀器操作過程的防護 樣品消解階段是風險高發環節,需確保消解管密封完好,蓋緊后輕輕搖勻,避免劇烈震蕩導致液體溢出;消解儀升溫前需檢查加熱模塊與消解管的貼合度,防止局部過熱引發爆沸。加熱過程中不得擅自離開操作臺,需密切觀察儀器溫度顯示,若發現溫度異常升高或消解管變形,立即切斷電源并待冷卻后處理。測定階段需待消解管完全冷卻(溫度降至室溫)后再打開,避免高溫氣體噴出灼傷皮膚;取出消解管時需使用專用試管夾,夾持管身中部,防止手部接觸高溫管壁。儀器運行時禁止觸碰加熱模塊及電源線接口,防止觸電或燙傷。 三、試劑管理與使用防護 試劑儲存需分類存放,重鉻酸鉀等氧化劑與還原劑需分開存放于防爆柜,標簽注明試劑名稱、濃度及有效期;易揮發試劑(如硫酸)需密封保存,存放環境溫度不超過 25℃。試劑配制需在通風櫥內進行,量取強酸時需使用刻度吸管,緩慢沿容器壁注入水中(禁止水倒入酸中),攪拌均勻后再轉移至試劑瓶。使用后的廢液需分類收集,含重金屬的廢液(如銀鹽廢液)需單獨存放,標記 “危險廢物” 標識,交由專業機構處理;不得將廢液直接倒入下水道,防止腐蝕管道或污染環境。試劑容器需及時加蓋,避免敞口放置導致揮發或污染,空試劑瓶需經中和處理后再按危廢處置。 四、操作環境的防護配置 實驗室需配備通風櫥(風量≥1m/s),所有涉及試劑配制及消解的操作需在櫥內完成,定期檢查通風系統運行狀態,確保有害氣體有效排出。操作臺面需鋪設耐酸堿橡膠墊,邊緣設置 5cm 高擋水沿,防止試劑滴落擴散;臺面禁止放置與操作無關的物品(如餐具、個人物品),避免交叉污染。區域內需配備應急防護設施,包括洗眼器(距操作位不超過 3 米)、緊急淋浴裝置及中和劑(如碳酸氫鈉溶液用于酸灼傷處理),洗眼器每周檢查一次,確保出水通暢。操作結束后需開啟空氣凈化器 30 分鐘,降低室內殘留氣體濃度。 五、應急處理機制 若試劑濺落皮膚,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 15 分鐘),酸類灼傷需先用清水沖洗再涂抹弱堿性中和劑,堿類灼傷則用稀醋酸溶液中和;若濺入眼睛,立即打開洗眼器沖洗,持續沖洗 10 分鐘后就醫。儀器發生火情時,立即切斷總電源,使用干粉滅火器滅火(禁止用水撲滅化學試劑引發的火災);若出現電路短路,不得直接用手觸碰,需用絕緣工具斷開電源。所有操作人員需熟悉應急處理流程,定期參與安全培訓,實驗室需張貼應急聯系方式及處理步驟示意圖,確保意外發生時能快速響應。 六、操作后的防護收尾 操作人員需按 “脫摘順序” 移除防護裝備(先脫手套,再摘護目鏡,最后脫實驗服),防護裝備若被污染需單獨清洗或更換。儀器表面需用蘸有中性清潔劑的抹布擦拭,去除殘留試劑,加熱模塊需待冷卻后清潔,避免液體滲入內部電路;試劑瓶放回原位并核對數量,確保無遺漏或錯放。操作臺面用清水擦拭后通風晾干,廢液桶密封并記錄傾倒量,實驗室地面若有試劑殘留,用對應中和劑處理后再沖洗。通過嚴格執行防護要求,可最大限度降低操作風險,實現臺式 COD 測定儀的安全高效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