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懸浮物檢測儀在污水廠的安裝位點需結合處理工藝節點與檢測目的確定,核心是通過監測關鍵環節的懸浮物濃度,為工藝調控提供數據支撐。安裝位點的選擇需滿足代表性、穩定性與可維護性三大原則,覆蓋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及出水監控四個核心環節,每個位點需適配對應工藝的水質特性。 
預處理階段的安裝需聚焦污染負荷監測。格柵與沉砂池之后、初沉池之前是關鍵位點,此處可監測進入生化系統的原水懸浮物濃度,為后續曝氣強度與污泥回流比調整提供依據。安裝位置需選在管道平直段,距離前序構筑物出口至少 10 倍管徑,確保水流穩定且無明顯漩渦 —— 水流速度控制在 0.6-1.0m/s,避免流速過高導致傳感器磨損或過低造成懸浮物沉積。管道材質優先選擇不銹鋼,內壁需光滑無明顯結垢,安裝點上游需配備 5mm 孔徑的過濾器,防止大顆粒雜質損壞傳感器探頭。 生化處理階段需監測反應池內懸浮物狀態。好氧池出水口是核心監測點,用于反映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為曝氣系統調控提供數據。安裝位置需位于水下 1.5-2.0m 深度,避開曝氣器正上方的氣泡密集區,可選擇在導流墻附近,利用水流擾動減少懸浮物局部沉積。若采用氧化溝工藝,需安裝在溝體直線段中部,避免彎道處的水流偏流影響檢測精度。該位點需配套自動清潔裝置,應對生化污泥的黏附特性,清潔頻率設定為每小時 1 次。 沉淀池相關位點用于評估固液分離效果。沉淀池進水渠可安裝檢測儀,監測進入沉淀池的混合液濃度,與出水濃度對比計算沉淀效率;沉淀池出水堰前是必裝位點,直接反映沉淀后水質,若懸浮物濃度異常升高,可及時預警排泥系統故障。安裝時需確保傳感器檢測面與水流方向垂直,檢測點距離池壁至少 1m,避免池壁效應導致的濃度偏差。對于斜管沉淀池,需將傳感器安裝在斜管下方 0.5m 處,避開斜管支撐結構形成的水流死角。 深度處理與出水環節需保障達標排放。濾池進水口與出水口需分別安裝檢測儀,通過前后濃度差評估過濾效果,當差值低于設定閾值時,觸發反沖洗提醒。最終出水渠的安裝位點需位于消毒設施之前,用于監測排放前的懸浮物濃度,數據直接關聯排放標準執行情況。該位點管道需設置旁通管路,傳感器安裝在旁通內,便于維護時不影響主水流;旁通管徑需與傳感器適配,水流速度保持在 0.3-0.5m/s,確保檢測數據與主管道一致。 安裝位點的共性要求需同步滿足。所有位點需預留足夠維護空間,傳感器周邊至少保留 80cm 操作半徑,便于清潔與校準;安裝平臺需防腐防銹,高度不低于操作面 1.2m,避免水淹風險。電氣線路需穿管敷設,線纜接口做好防水密封,接地電阻控制在 4Ω 以內。對于易結垢或藻類滋生的區域,需配套管道沖洗裝置,每周進行一次高壓沖洗,防止管道內壁附著影響檢測光程。 位點設置需結合工藝調控需求動態優化。若污水廠采用分段進水工藝,需在各段進水口增設檢測點;若存在污泥回流系統,需在回流管路上安裝檢測儀,監測回流污泥濃度。所有位點需納入中控系統,數據采集間隔設定為 1 分鐘 / 次,異常值觸發時可自動關聯對應工藝單元的調控指令。通過多點協同監測,形成全流程懸浮物濃度變化曲線,為污水廠穩定運行與達標排放提供全面數據支撐。
|